虛心的人有福了,因為天國是他們的。
马太福音5:1 – 10
哀慟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必得安慰。
溫柔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士。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必得飽足。
憐恤人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必蒙饼恤。
清心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必得見神。
使人和陸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。
那时耶稣在加利利停留,在当地的会堂教导人,宣讲天国的福音,又医治人们各样的疾病,于是袖的名声就传开了。 那里的人来找耶稣,求他医治一切的病症,无论是疼痛、被鬼附的、癫病的、痈痪的,耶稣都治好了他们。 一日,有一大群人从各处来到加利利跟从耶稣。 祂见了这群人,就带着他们上了山,坐下,开口教导他们八福的秘密。
如果我们对比摩西的十诚和耶稣的八福,不难从中发现一些相似之处。 从发生的地点上来说,摩西领受上帝十诚的地方名为西乃山,而耶稣宣讲八福的地方同样在一处山上,不过这次是在加利利,后来也有人将那里称作八福山。 在千年之间,十诚和八福同时表述了上帝对于祂的子民的期待,只不过十诚写在石板上为以色列人看见,而八福写在心板上让人人看见。
可是不少解经家认为,八福的教导在一定程度上要超过十诚。 最大的原因在于,十诚和律法的功用,便是让听见的人知道何为罪,这无形中拉远了我们去上帝的距离; 而到了新约八福,耶稣用更亲密地方式描述了属神的子民的性格特征,和行为模式。 我们因此知道,“哦,原来跟随上帝的人应该是这样的。
马太福音5章1节至10节一共描述了八种特质,耶稣都以“有福了”为了拥有这些特质人的总结,并赏赐他们。 而今天我们将先选择其中四项逐一讨论。
虚心的人有福了,因为天国是他们的。
翻阅英文版的圣经,我们就会发现虚心的翻译是“poor in spinit”,而不是我们常说的“modesty”或是humble“。 Poor 这个词的来源与乞丐紧密联系,变得贫穷是成为乞丐的意思,而灵里贫穷就是说灵里缺乏或者空虚,这些人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、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人。
但这样不是为了让我们感到自卑或者不如别人。 而是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不够时,我们懂得去依靠神; 我们也明白神喜爱我们更多地依靠祂。 因此,神喜悦灵里贫穷的人,天国也会临在虚心的人当中。
虚心/灵里贫穷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,所以会寻求神的帮助且让神帮助自己,将主权交到神的手中; 相反,若人们意识不到自己灵里的不足,比如法利赛人,他们觉得自己的灵命很丰盛,不用来自神的帮助,不会将主权交到神的手中,那么天国就不会属于他们。
因此悔改成了灵里贫穷人的最大特质,而在圣经中会发现,很多灵里贫穷的人一般都是物质上贫穷的人。 因为物质上富裕的人一般不会考虑到灵里的贫穷,因为他们在物质上已经得到满足了。
马可福音10章17至22节记录了一个财主的故事,他做到了耶稣教导的一切诚命,可当耶稣告诉他“应当变卖一切来跟从我”的时候,他却忧愁地离开了。
而同样是一位财主,撒该 (路加福音19:1-10) 却愿意爬到桑树上去看耶稣。 他懂得悔改,也意识到自己曾经的作为是神不喜悦的,于是他将自己一半的钱财分给穷人,并寻求耶稣。 当别人都认为他是个罪人的时候,耶稣却说要住进他的家里。
温柔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心承受地士。
一提到温柔,我们通常就想到软弱。 耶稣却对温柔这个字有赋予了不同的意义。 祂将温柔的人描绘是一匹完全驯服的种马,这匹种马也并
没有因为温柔失去它的力量或忍耐,它只是完全将这些主权交给主人。 对基督徒而言,顺服需要我们将志志全然顺服主。 温柔并不是顺服身边每一个人,而是走神要我们走的方向。
温柔代表我们不需要保护自己的权益,而是让神为我们辩护。 承受地士就是指在神的国中继承产业,这是神给每一个属神的儿女的应许。 这个应许激励我们,要得胜肉体中的刚硬和愤怒,要顺从圣灵的引导,成为温柔的人。 这应许也提醒我们:温柔的人必定是属神的儿女; 同时,属神的儿女也必定是温柔的人。
怜恤人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心蒙怜恤。
一日耶稣和门徒在安息日从一片麦田经过。 门徒们饿了,就摘麦穗来吃。 法利赛人看见了就指责耶稣和门徒说,“看哪,你的门徒在安息日做不合法的事了。 “耶稣告诉他们,”我喜爱怜憫,不喜爱祭祀… 人子事安息日的主。 “(马太福音12:1-8)
所以人若不爱神又不爱神所爱的,单单祭祀有什么用处呢? 不爱失丧的灵魂,用所谓的宗教礼仪掩饰自己的贫乏,神怎会喜悦呢?
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心称为补的儿子。
使人和睦的原文希腊文只有一个字 eirenopoipoi(eupnvorro1oi)前一半eirene (epiv) 表达了平安、和平,后一半poiesis ( moinong) 则是制造、做出。 所以我们能够从希腊的原文中看见,和睦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不是自然生成的,是要刻意制造出来的。
因此圣经中也明白地写出来,当我们与别的弟兄或姊妹之间产生冲突之后,可以怎么做。 马太福音18章15至17节写道,“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,你就去,趁着只有他和你一处的时候,指出他的错来。 他若听你,你便得了你的弟兄; 他若不听,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,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,句句都可定准。 若是不听他们,就告诉教会; 若是不听教会,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。 ”
耶稣期待我们和睦,但他因此教导我们如何处理冲突,又应该如何理解他人,“你们不要论断人,免得你们被论断的(马太福音7: 1)
Sharing: Jane&Sophie
如果我们对比摩西的十诚和耶稣的八福,不难从中发现一些相似之处。 从发生的地点上来说,摩西领受上帝十诚的地方名为西乃山,而耶稣宣讲八福的地方同样在一处山上,不过这次是在加利利,后来也有人将那里称作八福山。 在千年之间,十诚和八福同时表述了上帝对于祂的子民的期待,只不过十诚写在石板上为以色列人看见,而八福写在心板上让人人看见。
可是不少解经家认为,八福的教导在一定程度上要超过十诚。 最大的原因在于,十诚和律法的功用,便是让听见的人知道何为罪,这无形中拉远了我们去上帝的距离; 而到了新约八福,耶稣用更亲密地方式描述了属神的子民的性格特征,和行为模式。 我们因此知道,“哦,原来跟随上帝的人应该是这样的。
马太福音5章1节至10节一共描述了八种特质,耶稣都以“有福了”为了拥有这些特质人的总结,并赏赐他们。 而今天我们将先选择其中四项逐一讨论。
虚心的人有福了,因为天国是他们的。
翻阅英文版的圣经,我们就会发现虚心的翻译是“poor in spinit”,而不是我们常说的“modesty”或是humble“。 Poor 这个词的来源与乞丐紧密联系,变得贫穷是成为乞丐的意思,而灵里贫穷就是说灵里缺乏或者空虚,这些人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、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人。
但这样不是为了让我们感到自卑或者不如别人。 而是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不够时,我们懂得去依靠神; 我们也明白神喜爱我们更多地依靠祂。 因此,神喜悦灵里贫穷的人,天国也会临在虚心的人当中。
虚心/灵里贫穷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,所以会寻求神的帮助且让神帮助自己,将主权交到神的手中; 相反,若人们意识不到自己灵里的不足,比如法利赛人,他们觉得自己的灵命很丰盛,不用来自神的帮助,不会将主权交到神的手中,那么天国就不会属于他们。
因此悔改成了灵里贫穷人的最大特质,而在圣经中会发现,很多灵里贫穷的人一般都是物质上贫穷的人。 因为物质上富裕的人一般不会考虑到灵里的贫穷,因为他们在物质上已经得到满足了。
马可福音10章17至22节记录了一个财主的故事,他做到了耶稣教导的一切诚命,可当耶稣告诉他“应当变卖一切来跟从我”的时候,他却忧愁地离开了。
而同样是一位财主,撒该 (路加福音19:1-10) 却愿意爬到桑树上去看耶稣。 他懂得悔改,也意识到自己曾经的作为是神不喜悦的,于是他将自己一半的钱财分给穷人,并寻求耶稣。 当别人都认为他是个罪人的时候,耶稣却说要住进他的家里。
温柔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心承受地士。
一提到温柔,我们通常就想到软弱。 耶稣却对温柔这个字有赋予了不同的意义。 祂将温柔的人描绘是一匹完全驯服的种马,这匹种马也并
没有因为温柔失去它的力量或忍耐,它只是完全将这些主权交给主人。 对基督徒而言,顺服需要我们将志志全然顺服主。 温柔并不是顺服身边每一个人,而是走神要我们走的方向。
温柔代表我们不需要保护自己的权益,而是让神为我们辩护。 承受地士就是指在神的国中继承产业,这是神给每一个属神的儿女的应许。 这个应许激励我们,要得胜肉体中的刚硬和愤怒,要顺从圣灵的引导,成为温柔的人。 这应许也提醒我们:温柔的人必定是属神的儿女; 同时,属神的儿女也必定是温柔的人。
怜恤人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心蒙怜恤。
一日耶稣和门徒在安息日从一片麦田经过。 门徒们饿了,就摘麦穗来吃。 法利赛人看见了就指责耶稣和门徒说,“看哪,你的门徒在安息日做不合法的事了。 “耶稣告诉他们,”我喜爱怜憫,不喜爱祭祀… 人子事安息日的主。 “(马太福音12:1-8)
所以人若不爱神又不爱神所爱的,单单祭祀有什么用处呢? 不爱失丧的灵魂,用所谓的宗教礼仪掩饰自己的贫乏,神怎会喜悦呢?
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心称为补的儿子。
使人和睦的原文希腊文只有一个字 eirenopoipoi(eupnvorro1oi)前一半eirene (epiv) 表达了平安、和平,后一半poiesis ( moinong) 则是制造、做出。 所以我们能够从希腊的原文中看见,和睦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不是自然生成的,是要刻意制造出来的。
因此圣经中也明白地写出来,当我们与别的弟兄或姊妹之间产生冲突之后,可以怎么做。 马太福音18章15至17节写道,“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,你就去,趁着只有他和你一处的时候,指出他的错来。 他若听你,你便得了你的弟兄; 他若不听,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,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,句句都可定准。 若是不听他们,就告诉教会; 若是不听教会,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。 ”
耶稣期待我们和睦,但他因此教导我们如何处理冲突,又应该如何理解他人,“你们不要论断人,免得你们被论断的(马太福音7: 1)
Sharing: Jane&Sophie